全面释放改革新动能的“湖北交投样本”
作者:人民网-湖北频道 更新时间:2015-04-07 08:56:44
人民网武汉4月2日电 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湖北代表团亮出的成绩单引来代表委员纷纷点赞:2014年湖北GDP增长9.7%,增速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湖北靠什么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引擎”?近年来,湖北奋力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通过建立省级投融资平台等重大体制创新举措,全面释放改革新动能。
体制创新可以释放多大能量,深化改革能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生动样本。
从省内多条在建高速公路因资金问题停摆,到如今以一企之力完成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4年建成高速公路749公里的目标任务、助推湖北突破5000公里大关;从临危受命到华丽转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开放式交通投融资新格局,使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湖北交投样本”跃然而出。那么形成这个样本的土壤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让我们走进湖北交投,寻找答案。
改革破题:以“担当”精神突破思想藩篱
2010年,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最艰巨最困难的时期,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受命组建。当时,“十一五”计划开工却未开工的项目达18个,在建项目均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财政无力投入,社会资本因项目效益差不愿进入。按最低限计算,湖北整个“十二五”时期高速公路建设需要资本金480亿元,除省政府每年投入20亿元共计100亿元、交通部争取60亿元外,资本金缺口达320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搭桥贷款”被禁止;普通公路债务引发信贷风险,导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湖北交通行业信贷实行制裁;已运营高速公路进入还贷高峰。资金瓶颈该如何突破,是拦在湖北交投人面前事关湖北高速公路乃至交通发展格局的历史性难题。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要有担当精神,身为国企改革先锋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为政府分忧、为百姓造福,需要有一股子闯劲。”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嗣义说,“我们手上没有钱,但我们手上有路。当时全国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湖北却有2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等待投资,简直就是一个投融资的洼地。化解资金难题的药方子,终于找到了,改革势在必行。”
这个“药方子”可以为概括为“三资经”——以资源换资金、以资产换资本、以资本引资金。先把路变成钱,再用钱来修路。省交投公司以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为抵押,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向国银租赁公司融资50亿元,使得全省高速公路全线复工。这一重大突破,是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湖北交投人勇于尝试的情况下完成的,从而带来湖北整个交通投融资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
体制创新:新型投融资模式为改革找“路径”
有了改革意识,湖北交投如何推进体制创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思路,找到了一条新出路: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投融资模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法制化运作,打破“行政手段筹资、地方财政担保、地方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老模式,促进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
据介绍,原来按照事业化管理的高速公路资产划转形成企业资产,融资主要靠银行信贷,一般占整个融资规模的90%以上。一旦经济形势出现变化,资金就会受到影响。政府代建模式行不通,就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来破解融资难题,从银行信贷为主转到包括中期票据、企业债、融资租赁、私募债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上来。
湖北交投通过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改革,使千亿元沉睡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得以激活。公司用市场的办法对划转交通资产评估增值348亿元,将资产负债率由71%降到55%,从以前的全部依靠银行信贷融资转变为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并进一步转变为股权性融资,四年来通过各种办法累计融资1462亿元,平均每天融资1亿元,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有了这些体制创新,湖北交投融资手笔之大,屡创全国、全省之最。实现融资租赁50亿元,创全省之最;成功发行120亿中期票据,创全国交通行业之最,超过全省10年总和。2013年成功获批85亿元企业债,一次创下“三个之最”,即地方企业债券发行为全国范围规模最大、全国高速公路行业发行规模最大、全省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最大。同时,跨入国内投资平台第一方阵。
社会责任:屡破工程禁区践行“民生决定目的”
湖北交投承担了全省80%以上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任务,80%项目分布在“一红一绿”、四片区扶贫等老、少、边、穷地区,平均单公里造价过亿元。这些地区的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大、收益低、建设周期长,社会资本不愿介入,地方招商屡屡流产。湖北交投接手项目后,通过创新建立“大标制、项目群、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支节约高效的建设铁军,因地制宜推进建设方式改革,屡屡破解山区施工难题。
历经5年鏖战,全长172.651公里的宜巴高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线通车。修这样一条高速公路到底有多难?要通过70公里的三峡库区,库岸再造和岸坡稳定问题突出;要通过约30公里的硫铁矿区,该路段河沟、地表和裂隙水具有强酸性,PH值达到3.9,腐蚀性极强;要通过约5公里的石膏质岩区域,对桥梁、隧道和边坡稳定不利;要通过约30公里的巴东组软岩区域,这种软岩遇水软化,稳定性差,极易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号称“人类工程禁区”。
“这里堪称人类工程的禁区。我无能为力,只能祝福你们!”前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樱井春辅,在宜巴高速界岭隧道实地考察了三天后得出如此结论。宜巴高速公路的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反压回填+挡土墙”征服滑坡体,用“全断面三台阶、七步开掘法”贯通界岭隧道,用“高低水位平台作业法”穿越三峡库区……
这些昂贵的高速公路改善了沿线地区的民生条件,为老区、山区百姓出行提供了便捷服务,加快了农副产品流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湖北交投降低沪蓉西、三峡翻坝、十漫共3条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在国庆和春节长假期间免费通行,在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嗣义感慨地说:“修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难度大、造价高,可能看起来都是亏本的生意,但是作为国企,我们牢记省委省政府‘三维纲要’中提出的民生决定目的,不能光考虑赚不赚钱,要让贫苦百姓也能分享到改革红利,因此,我们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只有突破思想藩篱,才能找到出路;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能找到生路。”湖北交投总经理龙传华的话掷地有声。目前,湖北交投业务已经涵盖建设养护、路衍经济、商贸物流、交通科技、交通地产、非银行金融机构、高新技术等产业,四年来累计投资1458亿元,平均每天投资1亿元,带动社会创造GDP近1万亿元,相当于武汉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直接产生就业岗位约260万个,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沛 杜佐胜)